物探产品应用案例-基岩填图中的物探技术应用赏析
时间:2025/10/24 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eOFSSBDuOlclYtGvU3eKQ 查看次数:13
物探产品应用案例-基岩填图中的物探技术应用赏析
案例1:瑞典斯德哥尔摩南部基岩测绘
项目挑战
某区域计划开发包含道路、公共设施及住宅的新住宅区,而无论施工在地面以上还是地下进行,施工前摸清地下地质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。
为实现两大核心目标 —— 高效绘制基岩埋深图、尽可能获取全面的数据覆盖,项目团队最终选择了 “探地雷达测量 + 岩土工程钻探” 的组合勘察技术。其中,探地雷达勘察分阶段开展:首先在不引入其他输入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初步解读,快速掌握该区域的整体地质概况;随后,随着钻探工作不断获取更多岩土工程信息,再据此对探地雷达的解读结果进行更新优化。
解决方案
项目团队预估该区域基岩埋深相对较浅,最大埋深约10m。因此,选用 MALA GX160 系统开展测量 —— 该系统在非导电环境下的探测深度约为15m,足以覆盖目标探测范围。
为便于在林地地形作业,工作人员为GX天线搭配了牵引套件。测量过程中,设置了 3cm 的道间距(trace interval)与 350ns 的时间窗口;数据采集通过 GX 控制器完成,并借助设备内置的 GPS 实现定位。当探测设备经过定位桩时,会设置标记,这些标记将在后续数据后处理阶段用于精准定位雷达探测结果。
数据解读工作在 ReflexW 软件中进行,可视化呈现则使用 GPS Mapper 软件与谷歌地球,以便快速直观地展示现场整体地质条件。本次勘察总范围约 2900 m,仅用1个野外作业日便完成。
项目成果
通过探地雷达(GPR)勘察与岩土工程钻探的结合,项目团队成功确定了勘察区域内大部分区域的基岩标高。结果显示:该区域基岩埋深总体较浅,但地形起伏较大;部分区域的基岩上方覆盖着黏性冰碛物 —— 这一特征在雷达数据中也有体现,具体表现为雷达信号的穿透深度较差,且存在大量空气反射信号。
由 Guideline Geo 公司生产的 MALA GX160 系统,在本次“基岩标高测绘 + 岩土工程钻探”的组合作业中表现出色,成功完成了基岩标高的测绘任务。
同时,本次测量工作效率较高,且最终成果采用了用户易理解的形式呈现,充分满足了项目需求。


项目成果在Google Earth中进行了可视化呈现,采用了简洁易懂的色阶(颜色梯度):通过不同颜色清晰区分出基岩埋深较浅和较深的区域,让人能直观看到不同位置的基岩深度差异。
案例2:瑞典南部基岩与含水层测绘
项目挑战
为提高地下水开采量,并将水井选址在效率最高的位置,项目团队对瑞典南部某冰碛垄区域展开勘察,核心目标是估算该区域可利用含水层的体积。
勘察过程中,首先采用探地雷达快速掌握场地地下条件概况;随后,基于探地雷达获取的信息,进一步开展岩土工程钻探工作,以此完善整个勘察流程,确保数据全面性。
解决方案
项目团队预估该区域基岩埋深较深(超过10m),因此选用 MALA GX80 系统进行探地雷达测量 —— 该系统在非导电环境下的地下探测深度可达 30-40 m,能够满足对深层地质情况的探测需求。
野外测量阶段,为方便在林地地形作业,工作人员为设备搭配了牵引套件;同时,在小型砂石路上,也采用将天线挂在汽车后方牵引的方式作业,提升测量效率。测量参数设置如下:道间距为5cm,时间窗口为740ns。数据采集通过 GX 控制器完成,并借助设备内置的 GPS 实现定位;当探测设备经过交叉路口、转角等已知点位时,会设置标记,这些标记将在后续数据后处理阶段用于精准定位雷达探测结果。
数据解读工作在 ReflexW 软件中进行,可视化呈现则使用 GPS Mapper 软件与谷歌地球,以便快速直观地展示场地整体地下条件。本次勘察总范围约 7700 m,耗时2个野外作业日完成。
项目成果
探地雷达探测能够快速初步指示勘察区域大部分区域的基岩面位置。探测结果显示,基岩地形起伏较为明显,埋深范围在0-15m之间。
此外,地质雷达结果还表明,基岩顶部覆盖着粒度较粗的物质,且存在少量含黏土质、粉土质物质的区域 —— 这类区域应避免用于地下水开采。
Guideline Geo 旗下的 MALA GX80 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获取可用结果的高效流程,为后续勘察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
探测结果通过Google Earth进行可视化呈现,并采用简洁直观的色阶 —— 该色阶可清晰展示从浅到深不同埋深的基岩位置分布。
案例三:地铁延长线工程中的海洋地球物理勘察
项目挑战
在海洋环境中延伸地铁线路
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线路延伸项目中,需要对萨尔茨约湾的基岩质量展开勘察。该项目还面临一项额外挑战:需为海洋环境找到最合适的勘察方法 —— 这种方法既要能应对可能存在的瓦斯囊(气体聚集区域),又要具备足够的抗干扰能力,以应对城市区域中频繁出现的各类电力干扰。

解决方案
为满足该项目的要求并应对其复杂性,最终选定了电阻率法进行勘察。
本次勘察使用的系统包含以下核心设备:
l ABEM Terrameter LS 电法仪:配备 12 个信号通道,是测量地下介质电阻率的核心设备。
l 海底电缆:带有 64 个 “信号引出端”,各引出端之间的间距为 7 m,用于在海底布设测量点。
l SAS LOG300:作为辅助设备,用于测量海水电阻的变化,以修正海水环境对电阻率测量结果的影响。
在数据处理阶段,采用了Res2Dinv 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计算。
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为:将电阻率电缆铺设在海底,电缆上的 64 个 “信号引出端” 作为测量电极,通过电极采集海底以下岩层的电阻率信号,进而推断基岩的质量和分布情况。
项目成果
本次勘察共测量了5条平行剖面,并采用 “极点 - 偶极子排列”的装置方式,以实现更大的探测深度,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海底下方基岩的分布情况。
经处理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,该区域基岩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—— 既包含完整性较差或已受侵蚀的劣质基岩,也存在质量良好的完整基岩;同时,数据还清晰反映出现有码头区建设工程对周边基岩产生的影响(如扰动、结构变化等)。

上方数据图像呈现了两条独立的曲线,各自代表的含义如下:
l 带圆点的曲线:基于岩土工程钻探数据得出的基岩埋深解读结果。岩土工程钻探是通过直接钻孔取样的方式获取地下信息,能提供较为精准的基岩实际深度数据,常作为验证其他勘察方法结果的基准。
l 无圆点的曲线:基于电阻率成像法数据得出的基岩埋深解读结果。ERT 是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电阻率差异来间接推断基岩位置的勘察技术,属于非开挖式间接探测方法,可高效覆盖较大勘察区域。

